财务指标单季度利润单季度现金流量综合财务能力

主营构成分析

  营业收入(元) 同比增长 占主营收入比 营业成本(元) 同比增长 占主营成本比 毛利率 同比增长
按行业分 专用设备制造业 120.03亿 15.89% 100.00% 95.25亿 15.08% 100.00% 20.65% 2.79%
合计 120.03亿 15.89% 100.00% 95.25亿 15.08% 100.00% 20.65% 2.79%
按产品分 物料搬运设备板块 25.72亿 -11.92% 21.43% 19.65亿 -20.65% 20.63% 23.62% 55.21%
新能源设备板块 29.28亿 10.25% 24.39% 24.18亿 8.35% 25.39% 17.39% 9.08%
冶金设备板块 24.46亿 30.41% 20.37% 19.52亿 45.52% 20.50% 20.18% -29.11%
核心零部件板块 18.75亿 18.22% 15.62% 14.18亿 14.88% 14.88% 24.41% 9.90%
工程总包项目板块 17.53亿 69.44% 14.60% 15.08亿 77.05% 15.83% 13.97% -20.93%
其他 4.30亿 50.51% 3.58% 2.64亿 86.56% 2.77% 38.58% -23.53%
合计 120.03亿 15.89% 100.00% 95.25亿 15.08% 100.00% 20.65% 2.79%
按地区分 境内销售 111.70亿 18.70% 93.06% 87.93亿 18.23% 92.32% 21.28% 1.48%
境外销售 8.33亿 -12.03% 6.94% 7.31亿 -12.89% 7.68% 12.20% 7.58%
合计 120.03亿 15.89% 100.00% 95.25亿 15.08% 100.00% 20.65% 2.79%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 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主要业务
    公司是国家重型机械行业的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和新能源设备制造重点企业,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具备重大技术装备机电液一体化设计、制造、总装发运、安装调试及工程总承包能力,在重型机械行业内占有重要地位。公司主要从事物料搬运设备、冶金设备、新能源设备、传动与控制系统、船用设备等领域的大型成套设备及核心零部件的开发、研制和销售,为冶金、港口、能源、矿山、工程、交通、造船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提供大型高端装备和智能服务解决方案。
     二、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2024年度经营计划
    当前,公司正处于转型升级窗口期、高质量发展加速期和规模能级提升突破期。高质有效做好全年工作,对于如期实现各项年度目标任务,夯实高质量发展长远基础至关重要。为最大限度维护股东、公司、员工和其他相关者利益,2024年公司工作要点如下:
    1.聚力攻坚打赢“保增长”规模战。
    (1)全力完成订货量、质提升目标。深挖客户需求,聚焦客户需求结构性变化,延伸市场边界,健全“增量+存量”信息收集网络,新增有效信息380亿元以上;强力补齐各单位合同缺口,坚决完成全年订货目标;稳住订货基本盘,针对高增长目标,制定资源倾斜保障和差异化激励政策;强化重点客户、重大项目的高管负责制和提级管理;重新配置建强后服务资源,推广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模式;强化新产品新技术差异化推介,做大散料输送、矿热炉等工程总包市场。
    针对市场潜力大,差异化优势不足的产品板块,启动实施核心竞争力专项提升工程,以结构调整快速扭转经营被动态势。
    (2)深化营销体制机制创新。以营销组织优化和改进大客户管理为突破口,快速提升客户需求响应能力,打造市场订货新优势。协同提升合同中标率,精准把握客户需求,建立营销、设计、采购等重点价值链环节前端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应用工程师模式,全力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合同中标率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推动协同发展,加强“业务、资源、市场、渠道、技术”协同,鼓励实施跨领域、跨行业联动做好市场开发和新产品推广。
    (3)强化产销联动增长。系统提升履约交付能力。试点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变革,建全快速响应和异常管理协调机制,大力提升出口项目、安装现场和外配套管理效能。严保产品按需出产销售。强化系统联动,积极扩大模块化组装和整机发运覆盖面,强化项目里程碑节点管控,实施重大项目“调度令”和提级管理,确保项目精准出产销售。深度挖掘存量产能潜力。运用精益管理思维,全力消除生产环节七大浪费,推行物流配送制管理,推广先进工装工具应用,存量产能挖潜提效10%以上。全力做好三大技术升级改造项目配套收尾。
    2.聚力攻坚打赢“提质增效”效益战。
    (1)系统提升盈利能力。推动业财深度融合,强化系统思维和全面预算管理,深化“五位一体”降本增效机制,运用极限思维全力消除全过程非增值活动,固定费用占营业收入降低0.1个百分点,重点合同降本增效提高边际贡献率3个百分点以上;强力推进集成供应链管理变革。按照“集采、直供、共赢”原则,重构供应链管理体系,全年降成本9亿元以上;以集成供应链变革牵动精益设计等系统性提升,全年设计降成本1.4亿元以上。
    (2)持续改善现金流。聚焦经营“四性”管理,合理压减“两金”占用,确保经营性现金流为正;强化疑难账款“资源侧”清收,强化问题类应收账款清理和逾期管理。加强存货管控,开展库房专项优化行动,存货周转率提高0.1以上。提升资金管理效能,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充分释放存量资金潜力,建立集采及时付款保障机制。
    3.聚力攻坚打赢“科技+人才”动力战。
    (1)深入实施科技赋能工程。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牢牢把握“创新要有效”基本原则,瞄准“高端化、产业化、集成化和相关化”四个方向,研究支撑企业未来增长的重大研发、优化提升项目。建立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科研投入保障机制,系统优化研发模式,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产业链协同创新,形成协同研发合力。建立更具激励作用的科研成果收益分配机制,不断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以技术创新支撑“五化”战略落地。加速智能化升级,全力推进由单机智能化向系统级智能化、工厂级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强智能化关键基础和共性技术研发,开展3500吨/小时智能桥式抓斗卸船机等22项智能化技术开发,打造智能钢板库等“四个”智能产品标杆项目。加快绿色化升级,推进环保型新产品研发和传统产品迭代升级,建立设备效能对标提升机制,突破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的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环保型散货“四合一”岸桥等15项绿色产品开发。加快高端化升级,立足“技术自主化、零部件国产化、整机国际化”,开展超大型捣固焦炉设备、大兆瓦风电等26项高端产品研发。加快国际化升级,加强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的相互融合,加大大型堆取料机、大吨位铸造吊等5项产品储备,满足目标市场高可靠性、高稳定性标准要求。
    加快服务型升级,以降低运维成本、扩能提效和在线运维为重点,开展港口数智化散料装备“两高一低”整体解决方案、5.5米捣固原地改造等存量市场升级改造技术8项以上,形成技术改造清单100项,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服务模式,打造智能运维行业标杆工程,实现产品制造与服务延伸、价值链协同提升。
    (2)深入实施人才赋能工程。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启动实施人力资源变革三年专项行动,重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激发人才效能。持续推进人员结构优化。以战略目标与业务支撑为标准,精准实施人才引进与优化调整,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5%。健全人才能力素质模型与任职资格标准,常态化开展岗位评估,构建优胜劣汰管理机制。大力提升干部员工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本领。大力实施员工“业务+管理”双能力提升培训,完善“1+3+3”新员工培养体系,快速补齐能力素质短板,全力打造学习型组织。
    4.聚力攻坚打赢“改革深化”活力战。
    (1)深化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全面开展干部市场化选聘。深化经理层向董事会述职制度,推行中层干部重新市场化竞聘,并实施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实现干部“身份管理”向市场化“岗位管理”转变,真正做到“能够坐得住,契约说了算”“干得好不好,指标说了算”“收入多与少,业绩说了算”,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的选人用人机制;增强契约目标的战略性、科学性、挑战性,做到“一岗一策”、刚性兑现,并分层分类推广实施至全部员工,做到“人手一契约、人人有本账、人人担指标”。
    (2)健全“强激励、硬约束”管理体系。健全灵活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薪酬改革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给予奋斗者、贡献者应有的回报,形成导向冲锋的价值合理分配机制;加大全员性创新创优奖励力度,鼓励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创造价值。优化组织绩效管理。科学调整、个性化设立经营单位考核指标,确保考核项目与阶段突出矛盾相适应、当期经营和长远发展统筹兼顾;实施经营目标“重奖重罚”考核管理,层层传导市场与经营压力。
    5.聚力攻坚打赢“强基固本”持久战。
    (1)扎实开展“质量上上”三年行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深化实施“顾客导向过程”“管理过程”“支持过程”协同变革,建立健全顾客需求闭环落地转化机制,核心产品质量竞争力指数提升5%以上;确保产品高质交付,完善出厂放行测试和安装现场放行测试机制,客户端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94%以上;强化质量成本管理,深化质量效益理念,通过质量成本分析实施改进提升20项以上,切实提升企业质量效益;以系统思维推动质量问题根治,设计、制造、采购、外协质量问题降低40%以上,核心产品辅件质量问题降低30%。
    (2)扎实开展精益管理两年行动。以精益生产为重点,推动试点单位精益产线与拉动式生产计划体系全面建成运行,产品平均生产周期缩短15%以上;常态化推进改善提案、改善课题和异常管理三大工具应用,实现人均改善提案达到3条以上、人均创效5万元;加快精益人才育成,统筹资源建设2个以上精益人才实训中心,培养20名以上精益内训师,固化8项以上精品课程;深化精益典型交流推广,多层级开展精益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锤炼精益人才。
    (3)以数智赋能提升“价值创造力”。快速启动实施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变革,以数据为生产要素,围绕价值创造推动组织、业务流程再造,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提升客户体验和业务效率,推动业务模式创新,持续构筑公司核心竞争优势,利用三至五年成为行业数智化转型标杆,年底前打造公司首个全流程智能样板工厂,形成10个以上数字化应用场景。
    (4)扎实开展安全管理“系统提升工程”两年行动。建立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工作推进机制,压实责任链条、建立工作闭环,加速实现安全管理“四个转变”;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硬措施,深化“四项机制”和“安全三日”长效机制运行,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分级分类和场景化监管,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突出反“三违”和治理“三超”行为,坚决防范遏制安全事故发生;创新安全管理,持续推行“一厂一策”差异化监管和“赛马机制”,健全完善月份管理评价体系,固化常态化帮扶监管,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营业收入(元) 同比增长 占主营收入比 营业成本(元) 同比增长 占主营成本比 毛利率 同比增长
按行业分 专用设备制造业 62.27亿 26.75% 100.00% 50.25亿 26.25% 100.00% 19.31% 1.68%
合计 62.27亿 26.75% 100.00% 50.25亿 26.25% 100.00% 19.31% 1.68%
按产品分 物料搬运设备板块 16.49亿 -1.95% 26.48% 13.53亿 -7.27% 26.92% 17.98% 35.38%
新能源设备板块 13.60亿 3.74% 21.83% 10.65亿 -1.39% 21.20% 21.64% 23.21%
冶金设备板块 14.49亿 85.82% 23.28% 11.21亿 97.15% 22.31% 22.66% -16.39%
工程总包项目板块 7.64亿 147.95% 12.27% 6.74亿 193.35% 13.40% 11.84% -53.53%
核心零部件板块 8.57亿 17.86% 13.77% 7.19亿 20.11% 14.31% 16.14% -8.90%
其他 1.48亿 41.06% 2.37% 0.93亿 111.14% 1.86% 36.65% -36.45%
合计 62.27亿 26.75% 100.00% 50.25亿 26.25% 100.00% 19.31% 1.68%
按地区分 境外 4.14亿 -4.82% 6.65% 3.54亿 -7.40% 7.05% 14.46% 19.73%
境内 58.13亿 29.82% 93.35% 46.71亿 29.83% 92.95% 19.65% -0.04%
合计 62.27亿 26.75% 100.00% 50.25亿 26.25% 100.00% 19.31% 1.68%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
    公司是国家重型机械行业的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和新能源设备制造重点企业,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具备重大技术装备机电液一体化设计、制造、总装发运、安装调试及工程总承包能力,在重型机械行业内占有重要地位。公司主要从事物料搬运设备、冶金设备、新能源设备、传动与控制系统、船用设备等领域的大型成套设备及核心零部件的开发、研制和销售,为冶金、港口、能源、矿山、工程、交通、航空航天、造船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提供大型高端装备和智能服务解决方案。公司经营范围:机械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备、配件供应;金属制品、金属结构制造;工具、模具、模型设计、制造;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机电设备零件及制造、协作加工;起重机械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压力容器设计、制造;铸钢件、铸铁件、铸铜件、铸铝件、锻件加工制造;钢锭铸坯、钢材轧制、防尘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铸造工艺及材料技术开发;造型材料制造;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房地产开发;仓储;商业贸易;工程总承包;机电设备租赁及技术开发、咨询;计算机应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普通货运;国内货运代理;承办海上、陆路、航空国际货运代理(含报关、报验);人工搬运;货物包装;大型物件运输(特业部分限下属企业在许可范围内)。
    2.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主要业务板块及产品情况如下:
    目前,公司已全面掌握国际高端船用曲轴生产技术,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特大型曲轴的系列化和批量化生产能力。在焦炉机械、散料装卸设备和矿热炉的大型化、低碳化和智能化方面走在行业前列。大型高端铸件多次创造行业纪录,已成为风电、火电头部企业的主要合作伙伴。起重机械、冶金机械的生产历史悠久,行业地位稳固、认可度较高。
    3.报告期公司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上半年,面对更加复杂严峻多变的经济形势,以及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钢铁、焦化、港口等重点服务领域传统需求明显不足等不利因素,公司充分发挥党委、董事会领导核心作用,围绕公司既定的战略目标和决策部署,在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主要经营指标实现逆势高速增长,营收、利润、回款等主要指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新突破。报告期内,公司经营管理不断提高,生产组织和产品质量实现了均衡发展,截止报告期末,累计在手合同 260 亿元,同比增长 18.72%,为完成全年经营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2.27 亿元,同比增长 26.75%;实现利润总额 2.53 亿元,同比增长 28.8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23 亿元,同比增长 35.48%;基本每股收益为 0.1154 元/股?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公司总资产为 224.71 亿元,较年初增长 3.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 68.42 亿元,较年初增长 2.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3.54元/股。实现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本期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带动公司整体利润上升,主要是工程总包项目产品及冶金设备产品中的环保智能焦炉机械产品收入同比增长明显,带动公司产品毛利上升。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研发体系建设方案》制定并发布实施了《研发项目管理办法》,系统规范研发管理;聚焦“五个围绕”开展新产品开发和关键技术攻关 111 项,智能抓斗卸船机等 16 项完成结题验收,600MW 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核环吊等 16 项当年开发当年实现订货;申请专利 48 项,其中发明专利 23 项;翻车机卸车系统获评“辽宁省单项冠军产品”,3600吨/小时无人化连续卸船机和智能环保焦炉机械设备荣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制定实施《设计成本专项优化方案》,在产品设计前端开展成本优化策划;围绕装卸、港机和起重机等板块专项开展主导产品系统对标,形成3个系统性成本优化提升方案共计132项优化措施;制定实施了《设计质量专项行动方案》,围绕“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确定了 4 类 11 项工作课题,建立了设计质量“联合策划和风险识别”“关键接口复核”“质量数据挖掘与分析”等工作机制,企业科技发展新优势加速集聚。
    报告期内,公司主导产品市场份额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主研制的国内首批 8.X 兆瓦海上半直驱风电齿轮箱样机成功下线并通过相关认证,为未来风电市场布局打下坚实基础;智能起重机系统被更多客户接受;成功中标某铜业公司原料库、尾矿库全套设备及管控系统;签订国内重点港口多台套装卸设备智能化改造合同,行业示范效应显著;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制的撬装压裂高压变频设备成功进入石油开采领域,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为更好适应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和市场变化,公司坚持国内、国际市场经营并举,加快海外市场拓展脚步。上半年,公司先后中标印尼、澳大利亚、土耳其等港口、矿山和冶炼项目,首次进入造纸相关领域;产品研发加速向智能化转型,智能化焦炉机械、智慧料场系统、智能起重机技术日臻成熟,应用场景包括焦化厂、码头料场、钢厂料场、成品仓库等,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通过精益管理思想的导入,产品研发周期、生产制造周期、制造环节降本、售后服务响应度等方面的“软实力”均有较大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建设“质量上上”总目标,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主线,聚焦6类产品实施产品“质量上上”专项提升百余项,持续实施 17 类主导产品对标改进并完成了 35 项改进提升,提升了产品交付质量;着力强化风险思维运用,加强质量管理能力建设,固化“三不”质量管控模式,全面推行“质量双预防”,实施产品质量重复性问题治理,减少产品质量问题;构建新型质量管理体系,搭建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模型,实施 17 类主导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健全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完善“全数据”质量管理,常态化实施典型产品质量问题“根因分析”和质量数据分析改进;通过体系审核、产品审核、工序审核三个层级的审核,推动质量体系运行持续改进。辽宁省品牌建设促进会发布的 2022 年度辽宁省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显示,公司以 94.74 亿元的品牌价值,居辽宁省企业品牌价值榜第一位,同比增长 5%以上。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精益管理改善、“四性”管理和“质量上上”相关工作,以满足顾客真实需求为核心驱动生产组织摆布,健全全流程履约保证体系,切实提升组织效率,合同履约率为99.7%;细化并完善全流程计划体系,建立里程碑节点计划纠偏机制并持续改进完善,落实高管销售重难点项目分工负责制,多个重难点项目按期销售;强化用户安装现场管理能力提升,中天 7 米焦炉等 50 个现场实现交机报竣;推广精益项目和主导产品压缩标准周期 10%以上管理,国能天津港取料机、东平翻车机等项目生产周期压缩 20%,新疆大安 6.25 米焦炉等项目压缩安装现场周期 12%,秦皇岛煤三期堆取料机较原合同期提前了 70 天实现连续重载运转,生产组织得到了顾客的充分肯定。
    
  营业收入(元) 同比增长 占主营收入比 营业成本(元) 同比增长 占主营成本比 毛利率 同比增长
按行业分 专用设备制造业 103.57亿 13.71% 100.00% 82.77亿 15.77% 100.00% 20.09% -6.60%
合计 103.57亿 13.71% 100.00% 82.77亿 15.77% 100.00% 20.09% -6.60%
按产品分 物料搬运设备板块 29.20亿 5.23% 28.20% 24.76亿 6.02% 29.91% 15.22% -4.02%
新能源设备板块 26.55亿 5.57% 25.64% 22.32亿 11.07% 26.97% 15.94% -20.71%
冶金设备板块 18.75亿 19.45% 18.11% 13.42亿 12.86% 16.21% 28.46% 17.21%
核心零部件板块 15.86亿 32.28% 15.32% 12.34亿 38.94% 14.91% 22.21% -14.37%
工程总包项目板块 10.34亿 29.69% 9.99% 8.52亿 32.50% 10.29% 17.67% -8.99%
其他 2.85亿 13.60% 2.76% 1.41亿 66.37% 1.71% 50.45% -23.76%
合计 103.57亿 13.71% 100.00% 82.77亿 15.77% 100.00% 20.09% -6.60%
按地区分 境内销售 94.11亿 -- 90.86% 74.37亿 -- 89.86% 20.97% --
境外销售 9.47亿 -- 9.14% 8.39亿 -- 10.14% 11.34% --
合计 103.57亿 13.71% 100.00% 82.77亿 15.77% 100.00% 20.09% -6.60%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概述
    2022年,公司董事会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及相关监管规则要求,忠实、勤勉的行使《公司章程》赋予的职权,扎实推进董事会日常工作,科学高效决策重大事项,认真自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严格执行股东大会决议,不断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切实维护公司和全体股东权益。面对经济下行、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困难,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围绕年初董事会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团结依靠全体干部员工,周密部署、精准发力、狠抓落实,超额完成年度主要经营奋斗目标,主要经营指标创九年来最好水平,经营规模再创新高,运营质量深度改善,盈利能力稳步增强,改革调整全面深化,实现了公司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03.57 亿元,同比增长 13.71%;实现利润总额 3.06 亿元,同比增长 87.0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88亿元,同比增长 149.74%;基本每股收益为 0.1492 元/股。截至 2022 年12 月 31 日,公司总资产为 216.74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9.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 66.68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1.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 3.45 元/股。
    二、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在全面分析企业发展环境,深刻总结发展经验和对标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基础上,公司于2021年制定下发了《大连重工“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公司“十四五”发展的方向、路径和行动纲领。“十四五”期间,公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届全会和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东北振兴决策部署以及大连市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公司继续聚焦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活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企业经营由产品向“产业链+生态圈”转变,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做强做优做大装备制造及服务产业,实现企业经济行稳致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大连“两先区”建设作出贡献。
    1.发展目标
    至 2025 年,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持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完成向现代化制造企业、综合性服务企业转型,实现企业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员工收入随企业效益增长相应提高,实现高质量发展。
    2.规划思路
    “十四五”期间,按照国家、省市 2035 年远景目标和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顺应重型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确定了“12366”规划思路。
    “1个定位”:打造世界一流的重大装备综合服务集团,借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产业链+生态圈”新模式,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2 大导向”:坚持“创新驱动、效益优先”2 大导向,充分发挥增长潜力,不断提升经营和管理水平。
    “3 商新重工”:推动企业向重大装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3 商新重工”转型。
    “6大板块”:打造以巩固发展为主的物料搬运机械板块、冶金机械板块,以重点发展为主的核心部件板块、大型铸造板块、综合服务板块,以孵化培育为主的新兴产业板块。
    “6项重点任务”:一是“重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学研联盟建设;二是“双循环”市场深耕,经营扩面提质增效;三是“强提升”深度融合,推进“数智化”管控平台建设;四是“占高端”业务升维,深化服务型制造转型;五是“可持续”管理提升,全面贯彻精益运营;六是“新业态”资本赋能,产融结合催生新动能。
    (二)2023 年度经营计划
    2023 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有力支撑公司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是强化精益运营,苦练内功,深挖内潜,深度提质增效,实现运行质量深度改善的关键一年;更是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厚植发展优势,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的关键一年。为最大限度维护股东、公司、员工和其他相关者利益,2023 年公司工作要点如下:
    1.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经营规模快速增长
    (1)全面拓展传统主导产品市场。拓宽信息收集边界,向重点服务领域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新增有效市场信息 350 亿元以上。重点关注风电、智能化等潜力市场,全年新增风电订货 36 亿元以上,智能化订货 8 亿元以上。充分发挥属地资源优势,深耕央企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等属地市场,力争实现本地市场订货9亿元以上。大力实施精益设计,重点产品降成本 5%以上。推行“预招标”报价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联动优化降成本,确保综合中标率提升 5 个百分点。常态化开展营销技术协同“大走访”,深挖存量市场和潜在需求,积极推介新产品、新技术和主导产品差异化优势。加快由“经营产品”向“经营顾客、经营市场”转变,建立重点领域、重点顾客高管包保分工机制。
    (2)持续推进战略性市场结构调整。重点拓展冶金、机电工程等 EPC 总承包项目,推进以单机带总包,不断扩大总包市场,新增总承包订货 25 亿元以上。把握矿业、钢铁、港口领域设备无人化、智能化技术升级机遇,“以内带外、以内促外”,持续推动东南亚、澳洲、非洲、南美等市场的本地化制造服务,实现出口订货 4.25 亿美元以上。强化内外部服务资源整合,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服务模式,试点打造智能运维行业标杆工程,实现后服务订货 30 亿元以上,全力打造“第二条增长曲线”。围绕冶金、港口、矿山等行业领域,系统梳理市场推广项目清单,组建推广专班,尽快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化、规模化的市场订单,实现新产品订货 20.2 亿元。
    (3)夯实产销协同增长基础。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全流程生产管理体系,破解制约合同履约的堵点问题,确保项目按需出产销售。对现行生产组织体系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制定企业高速增长与产能匹配专项提升方案。针对性建立项目化、分类分级、差异化组织管理与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推行安装现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施清单化、节点化监督考核,动态组建安装现场管理机构,确保安装现场快速验收交付。统筹做好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保障,科学制定资金平衡计划,建立项目调度常态化机制,全力保障重点投资项目“快建设、快达产、快见效”。
    2.纵深推进精益运营,全力实现运行质量深度改善和盈利能力提升
    (1)大力提升盈利能力。全面推广“五位一体”成本管控模型与作业成本法应用,重点合同边贡提高3%以上。运用极限思维压减一切非必要支出,引导职能部门推进业财融合,固定费用占销售收入比有所降低。推行外采外协适时适量管理,提升生产组织成套性和配套性,全面开展库房专项整顿行动,原则要求压缩外采外协配套件和厂内自制品库存10%以上,通用物资库存资金占用减少 10%以上。
    (2)持续改善现金流。立足“资源侧”强力推进应收账款销号与逾期管理,应收账款销号率40%以上、逾期率同比降低5个百分点,两年以上长账龄回款占比25%以内。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合理优化借款结构,满足生产经营、大额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充分利用现金流优势,实现资金创效。压缩内部贷款,经营单位同口径压缩贷款5%以上。常态化开展九大专项清理,严格“划线”规范管理。
    (3)筑牢风险防范屏障。全面推进经营管理风险防控体系升级,持续提升风控体系运行有效性,化解存量项目风险5000 万以上,强制诉讼回款 2600 万元以上,原则要求新增风险项目金额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 1%。规范公司治理与“三会运作”,进一步完善治理层制度,保障“三会”决策依法合规。做好关联交易、债务重组等重点事项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重大事项内部报告流程,持续提升合规运作与信息披露水平。
    3.稳步提升供给质量,全力满足顾客需求期待
    (1)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系统实施九大核心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实现顾客满意度 97 分以上,质量竞争力指数 86以上。推广产品质量风险识别管控机制,固化“三不”质量管控模式,确保重点产品高质交付。聚焦关键、薄弱环节,扎实开展设计工艺、采购外协、安装现场等环节质量管理提升。推进“全数据”质量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成本统计、分析、改进的常态化机制。
    (2)持续提升服务质量。聚焦顾客及产品特性,立足“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有形性”“移情性”五个方面建立服务工作衡量标准和目标体系。建设统一的顾客服务信息平台,为顾客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管家式”服务。
    优化顾客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加强优质顾客服务政策倾斜,实现优质顾客的“零流失”。深化顾客走访,掌握顾客期望与潜在需求,为公司服务质量改进提供一手信息。完善顾客满意度调查管理,实现向使用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和采购人员有效覆盖,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准性。
    (3)严格抓好安健环管理。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四项机制”要求,推行“一厂一策”监管模式,持续完善安全责任网格化、履职清单化、事故反思警示管理机制,加大失责追究与考核,提高安全管理信息化应用。加强环境治理,重点完成旅顺基地涂装厂房等项目建设,推行低耗、低排工艺及环保材料应用,有效降低有机废气、粉尘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绿色工厂。
    4.提升全要素效率,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1)试点开展精益生产专项行动。将精益管理作为实现“十四五”战略目标的内在支撑和关键“工法”,立足“系统化、全面化、集成化、组织化”原则开展试点工作,强化精益管理人才培育,扎实推进精益理念与方法在企业固化、落地、见实效。推进试点单位全面完成经营类、生产类、工序类三个维度提升目标,将精益管理核心内涵融入企业全流程管理。
    (2)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推动公司数字化转型规划加速落地,确保 MOM、ERP、PDM 等重点系统年底前完成试点建设和升级开发,智慧厂区、车间无纸化实现全公司推广。加快布局库房、大数据平台、PLM产品服务平台等信息化项目应用,为传统业务赋能、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明确各经营单位智能制造差异化发展路径。尽快突破智能下料系统、设备集控管理等共性项目的核心技术难题,确保港机事业部箱型梁隔板智能焊接工作站等 12 个智能制造项目投产运行,建成 1 到 2 个智能化示范车间,变“盆景”为“风景”,形成多点开花、协同并进良好态势。
    5.聚力人才科技创新,加速激发可持续发展动能
    (1)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化“产学研用”联合创新,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6月末前完成智能化研发体系优化,提升智能化研发效能。提升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聚焦智能化、产业链延伸、高端引领和存量市场改造等方向,加速升级换代为主导产品赋能,策划实施捣固焦炉智能化、厚板堆场智能化、工业硅冶炼总承包和大兆瓦海上风电齿轮箱及铸件等 15 项提升型攻关课题。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强化新型研发体系作用发挥,建立定期战略分析研讨工作机制,聚焦海洋经济、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完成智慧养殖装备等3项以上拓展型产品开发,快速突破一批“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
    (2)坚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制定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引育并举人才政策,提升人才政策精准度和含金量,引入高学历人才 70 人以上。创优引才方式,注重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力争实现“带土移植”引才突破。优化人员结构与素质,鼓励向技术和一线岗位回流,技术技能人才占比提升 1.31 个百分点。加大培训投入,提升培训课程质量,分级分类开展系统性、专业化培训,提升干部员工专业水平、实战能力。
    (3)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精准推进各环节“立标、对标、学标、创标”,建立健全对标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加快建设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5月末前形成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专项行动方案。以塑造全球知名品牌为目标,科学构建品牌架构体系,积极运用品牌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持续提高企业品牌管理运营能力。
    (4)加快推进“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薪酬分配机制改革。有序推广管理序列“职级+职务”双通道改革,分步实施工程技术序列薪酬与绩效改革,试点推行项目超额利润分享机制,探索一线人员薪酬分配机制改革,激活薪酬“杠杆效应”,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营业收入(元) 同比增长 占主营收入比 营业成本(元) 同比增长 占主营成本比 毛利率 同比增长
按行业分 专用设备制造业 49.13亿 18.07% 100.00% 39.80亿 21.02% 100.00% 18.99% -9.44%
合计 49.13亿 18.07% 100.00% 39.80亿 21.02% 100.00% 18.99% -9.44%
按产品分 物料搬运设备板块 16.82亿 -- 34.24% 14.59亿 -- 36.65% 13.28% --
新能源设备板块 13.11亿 -- 26.68% 10.80亿 -- 27.15% 17.56% --
冶金设备板块 7.80亿 -- 15.88% 5.69亿 -- 14.29% 27.10% --
核心零部件板块 7.28亿 -- 14.81% 5.99亿 -- 15.04% 17.72% --
工程总包项目板块 3.08亿 -- 6.27% 2.30亿 -- 5.77% 25.49% --
其他 1.05亿 48.73% 2.13% 0.44亿 2.07% 1.11% 57.68% 50.47%
合计 49.13亿 18.07% 100.00% 39.80亿 21.02% 100.00% 18.99% -9.44%
按地区分 境内 44.78亿 -- 91.14% 35.97亿 -- 90.38% 19.66% --
境外 4.35亿 -- 8.86% 3.83亿 -- 9.62% 12.08% --
合计 49.13亿 18.07% 100.00% 39.80亿 21.02% 100.00% 18.99% -9.44%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主要业务
    公司是国家重型机械行业的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和新能源设备制造重点企业,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具备重大技术装备机电液一体化设计、制造、总装发运、安装调试及工程总承包能力,在重型机械行业内占有重要地位。公司主要从事物料搬运设备、冶金设备、新能源设备、传动与控制系统、船用设备等领域的大型成套设备及核心零部件的开发、研制和销售,为冶金、港口、能源、矿山、工程、交通、航空航天、造船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提供大型高端装备和智能服务解决方案。
    公司经营范围:机械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备、配件供应;金属制品、金属结构制造;工具、模具、模型设计、制造;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机电设备零件及制造、协作加工;起重机械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压力容器设计、制造;铸钢件、铸铁件、铸铜件、铸铝件、锻件加工制造;钢锭铸坯、钢材轧制、防尘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铸造工艺及材料技术开发;造型材料制造;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房地产开发;仓储;商业贸易;工程总承包;机电设备租赁及技术开发、咨询;计算机应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普通货运;国内货运代理;承办海上、陆路、航空国际货运代理(含报关、报验);人工搬运;货物包装;大型物件运输(特业部分限下属企业在许可范围内)。公司主要业务板块及产品情况如下:
    行业发展情况
    公司所处的重型机械行业主要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各类重大技术装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经济科技综合实力的标志,也是关系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多年来,重型机械行业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在高端装备、极限制造、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绿色装备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业务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力地支撑解决了诸多领域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我国航空航天、能源工业、冶金工业、石化工业、海洋工程、国防安全及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重型装备一直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尤其是近年来,为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家制定了多项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 2025 年使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政策的支持必将带动行业的发展,公司作为重型机械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之一,也将从中获益。此外,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加速落地,行业产能结构和市场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工业生产稳定增长,重型机械行业的发展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2021 年 4 月,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发布了《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国内外环境与国家战略发展和市场需求,提出了重型机械行业未来五年的创新方向、发展目标和行动指南。新行业战略规划的实施,将激发行业潜能,带动行业向前发展,加快对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培育,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22 年 2 月,国家发布了《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明确提出钢铁、焦化、电石、铁合金等 17 个子行业能效水平的刚性提升要求,行业将持续向智能化、绿色化、综合解决方案化整合。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重型装备制造深度融合,技术驱动效应更加凸显。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入重构期,在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下,行业将向“补链、强链、延链”升级,推动装备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报告期公司主要经营情况
    2022年上半年,面对国内外疫情持续、原材料和物流运输价格波动、冶金、焦化等消费需求端缺少有效拉动等不利因素影响,公司充分发挥党委、董事会领导核心作用,围绕公司既定的战略目标和决策部署,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较好地完成了阶段工作目标,公司生产经营稳中有进,继续保持良好运行态势,为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9.13 亿元,同比增长 17.97%;实现利润总额 1.96 亿元,同比增长 134.1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65 亿元,同比增长 180.84%;基本每股收益为 0.0852 元/股?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公司总资产为 210.92 亿元,较年初增长 6.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 66.71 亿元,较年初增长 1.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3.45元/股。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利润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一是本期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带动公司整体利润上升;二是受 2022 年外汇汇率波动影响,公司汇兑收益有所增长。
 
  营业收入(元) 同比增长 占主营收入比 营业成本(元) 同比增长 占主营成本比 毛利率 同比增长
按行业分 专用设备制造业 91.09亿 11.60% 100.00% 71.49亿 14.76% 100.00% 21.51% -9.13%
合计 91.09亿 11.60% 100.00% 71.49亿 14.76% 100.00% 21.51% -9.13%
按产品分 物料搬运设备板块 27.75亿 -- 30.47% 23.35亿 -- 32.66% 15.86% --
新能源设备板块 25.15亿 -- 27.61% 20.10亿 -- 28.11% 20.11% --
冶金设备板块 15.70亿 -- 17.24% 11.89亿 -- 16.63% 24.28% --
核心零部件板块 11.99亿 -- 13.17% 8.88亿 -- 12.42% 25.94% --
工程总包项目板块 7.98亿 -- 8.76% 6.43亿 -- 8.99% 19.42% --
其他 2.51亿 243.36% 2.76% 0.85亿 175.90% 1.19% 66.16% 14.29%
合计 91.09亿 11.60% 100.00% 71.49亿 14.76% 100.00% 21.51% -9.13%
按地区分 境内销售收入 79.49亿 16.15% 87.27% 60.76亿 14.23% 84.98% 23.57% 5.78%
境外销售收入 11.60亿 -12.03% 12.73% 10.74亿 17.86% 15.02% 7.43% -75.97%
合计 91.09亿 11.60% 100.00% 71.49亿 14.76% 100.00% 21.51% -9.13%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主营业务分析
    概述:
    2021年,公司董事会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及相关监管规则要求,忠实、勤勉的行使《公司章程》赋予的职权,扎实推进董事会日常工作,科学高效决策重大事项,认真自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严格执行股东大会决议,不断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切实维护公司和全体股东权益。面对严峻复杂的市场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影响,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度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工作主线,转变观念、精准施策、严抓落实,经营运行基础不断夯实,盈利能力稳步提高,公司运行质量明显改善,持续发展能力稳步增强,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09亿元,同比增长11.52%;实现利润总额1.63亿元,同比增长64.6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139.69%;基本每股收益为0.0597元/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197.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65.6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3.40元/股。
    二、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报告期内,在全面分析企业发展环境,深刻总结发展经验和对标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基础上,公司制定下发了《“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公司“十四五”发展的方向、路径和行动纲领。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东北振兴决策部署以及大连市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公司继续聚焦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活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企业经营由产品向“产业链+生态圈”转变,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做强做优做大装备制造及服务产业,实现企业经济行稳致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大连“两先区”建设作出贡献。
    1.发展目标
    至2025年,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持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完成向现代化制造企业、综合性服务企业转型,实现企业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员工收入随企业效益增长相应提高,实现高质量发展。
    2.规划思路
    “十四五”期间,按照国家、省市2035年远景目标和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顺应重型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确定了“12366”规划思路。
    “1个定位”:打造世界一流的重大装备综合服务集团,借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产业链+生态圈”新模式,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2大导向”:坚持“创新驱动、效益优先”2大导向,充分发挥增长潜力,不断提升经营和管理水平。
    “3商新重工”:推动企业向重大装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3商新重工”转型。
    “6大板块”:打造以巩固发展为主的物料搬运机械板块、冶金机械板块,以重点发展为主的核心部件板块、大型铸造板块、综合服务板块,以孵化培育为主的新兴产业板块。
    “6项重点任务”:一是“重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学研联盟建设;二是“双循环”市场深耕,经营扩面提质增效;三是“强提升”深度融合,推进“数智化”管控平台建设;四是“占高端”业务升维,深化服务型制造转型;五是“可持续”管理提升,全面贯彻精益运营;六是“新业态”资本赋能,产融结合催生新动能。
    (二)2022年度经营计划
    2022年是公司深化创新引领,全面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纵深推进精益运营,深度改善运行质量和盈利能力的关键之年,更是加速调整转型,夯实持续增长基础、不断增强发展韧性的攻坚之年。为最大限度维护股东、公司、员工和其他相关者利益,2022年公司工作要点如下:
    1.大力实施“人才强企”“科技强企”工程,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2.加速推进市场结构调整,夯实经营规模持续增长基础
    3.持续提升综合履约能力,全力实现产品高效优质交付
    4.纵深推进精益运营,全力实现运行质量深度改善和盈利能力提升
    5.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升级,全力激发经营新活力
    
  营业收入(元) 同比增长 占主营收入比 营业成本(元) 同比增长 占主营成本比 毛利率 同比增长
按行业分 专用设备制造业 41.61亿 14.46% 100.00% 32.89亿 15.48% 100.00% 20.97% -3.21%
合计 41.61亿 14.46% 100.00% 32.89亿 15.48% 100.00% 20.97% -3.21%
按产品分 综合类机械 14.57亿 11.05% 35.01% 11.71亿 6.88% 35.61% 19.61% 19.06%
冶金机械 8.68亿 64.21% 20.87% 6.04亿 114.06% 18.37% 30.43% -34.74%
起重机械 3.49亿 49.52% 8.40% 2.92亿 54.66% 8.89% 16.28% -14.61%
装卸机械 4.23亿 22.20% 10.17% 3.75亿 40.16% 11.42% 11.31% -50.11%
港口机械 4.52亿 -9.43% 10.85% 3.48亿 -22.06% 10.59% 22.89% 120.07%
船用机械 0.73亿 -- 1.76% 0.67亿 -- 2.02% 9.06% --
数控切割设备 0.02亿 -16.78% 0.05% 0.02亿 -11.61% 0.06% 16.51% -22.83%
配件 4.66亿 -16.53% 11.20% 3.86亿 -12.99% 11.73% 17.26% -16.32%
其他 0.70亿 104.33% 1.69% 0.43亿 267.64% 1.32% 38.33% -41.68%
合计 41.61亿 14.46% 100.00% 32.89亿 15.48% 100.00% 20.97% -3.21%
按地区分 境内销售收入 36.06亿 -- 86.67% 28.35亿 -- 86.21% 21.38% --
境外销售收入 5.55亿 -- 13.33% 4.54亿 -- 13.79% 18.25% --
合计 41.61亿 14.46% 100.00% 32.89亿 15.48% 100.00% 20.97% -3.21%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
    公司是国家重机行业的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和新能源设备制造重点企业,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具备重大技术装备机电液一体化设计、制造、总装发运、安装调试及工程总承包能力,在行业内占有重要地位。公司主要为冶金、港口、能源、矿山、工程、交通、航空航天、造船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提供成套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现已形成冶金机械、起重机械、散料装卸机械、港口机械、能源机械、传动与控制系统、船用零部件、工程机械、海工机械等九大产品结构。公司经营范围:
    机械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备、配件供应;金属制品、金属结构制造;工具、模具、模型设计、制造;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机电设备零件及制造、协作加工;起重机械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压力容器设计、制造;铸钢件、铸铁件、铸铜件、铸铝件、锻件加工制造;钢锭铸坯、钢材轧制、防尘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铸造工艺及材料技术开发;造型材料制造;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房地产开发;仓储;商业贸易;工程总承包;机电设备租赁及技术开发、咨询;计算机应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普通货运;国内货运代理;承办海上、陆路、航空国际货运代理(含报关、报验);人工搬运;货物包装;大型物件运输(特业部分限下属企业在许可范围内)。
    目前,公司在传统主导产品(如起重机械、散料装卸机械等)具有领先的优势,部分产品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参与部分行业标准的制定。同时,公司按照“绿色、节能、环保、高效”的发展方向和原则,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和新产品推广,积极开拓新能源、节能环保、后端服务等领域,公司正逐步向“传统产品+新产品”双轮驱动的增长模式过渡,新产品将逐步成长为新的增长点。公司未来将加速推进“产融结合”,借助金融资本助力新产业拓展,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工具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打造以传统主导产品为发展基础,以成长型产品和资本运营为增长拉动,以新兴产品和现代服务为新增长点,优势互补、战略协同的新型产品结构。
    2.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采用集中管理、分散采购、大宗物资集中招议标的采购模式。采购类合格供方认证由战略采购部负责,外协类合格供方认证由运行保证部负责,各经营单位在认定合格供方中选择采购,非认定合格供方采购物资需向相关采购主管部门申请一次性审批;大宗物资实行限价管理,由公司相关采购主管部门负责,经营单位在不高于限价的基础上进行招标采购;合同签订由经营单位按公司统一确定的制度、流程、合同文本实施。
    (2)生产模式
    公司重型机械相关产品全部采取订单式生产,产品分为批量生产、单件小批以及总承包即“交钥匙工程”三种生产方式,风电设备配套零部件一般采用批量生产;传统产品客户定制性较强,多为单件小批;冶金、港口机械类产品则大都采用总承包即“交钥匙工程”的生产方式。
    (3)销售模式
    公司在营销上采取直接面对顾客的直销模式,按订单组织生产。产品定价方式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参考原材料、能源、配套件价格等测算生产成本,结合同类产品历史价格等制定当期的产品价格,定价决策实施分级审批。公司重型机械相关产品由于生产周期较长,客户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即签订合同时交部分保证金,此后按进度付款,直至产品交付安装运行规定时间后再付剩余款项。其中风电零部件为订单式批量生产;传统类产品多为单件小批,根据招标方进度需求安排生产;冶金、港口类部分总承包项目经营周期一般在1年以上。
    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经营模式、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行业格局和趋势
    (1)宏观环境
    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之争激烈,全球保护主义及单边主义抬头,中美博弈将长期持续,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化、模糊化(VUCA)时代,且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复苏动力不足,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遭受冲击,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竞争加剧,贸易局势紧张。
    从国内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立足新发展阶段,国内经济发展稳定向好,初步建立全球区域化经济体系,促进我国和全球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随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东北地区已初步扭转经济持续下滑的形势,营商环境有所改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同时。新一轮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将加速推进,将进一步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2)产业环境
    重型装备制造业仍处于转型发展期,国际重型装备制造业消费市场总体趋于平稳,亚洲市场仍然是重型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市场,但部分重型装备制造业低端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供需关系及原材料成本压力的问题依然存在,短期内仍处于机遇与压力并存的转型发展期。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重型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技术驱动效应更加凸显,行业将持续向智能化、绿色化、综合解决方案化整合。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入重构期,在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下,向“补链、强链、延链”升级,推动装备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4.报告期公司主要经营情况
    2021年上半年,面对新冠疫情蔓延变异、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公司充分发挥党委、董事会领导核心作用,以精益管理为抓手,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线,外抢市场内抓销售,加快推进技术升级和改革创新,有效克服外部环境对生产经营带来的严重冲击影响,销售收入、新增订货、货款回收等主要经营指标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为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61亿元,同比增长14.46%;实现利润总额8,361.29万元,同比增长95.7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35.58万元,同比增长309.46%;基本每股收益为0.0302元/股?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为177.60亿元,较年初增长4.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65.92亿元,较年初下降0.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3.41元/股。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利润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为:2021年上半年风电核心零部件产品、环保智能焦炉机械产品销售情况较好,营业收入同比增加;公司上半年回款同比增加19.59%,并持续加强长账龄应收回款工作力度,坏账减值计提减少。